从十里湖 山的诗句里,长出一条生态共富的路
“十里湖山翠黛横,两溪寒玉斗琮琤。”南宋状元王十朋笔下的中雁荡山胜景,如今在白石街道的生态实践中愈发鲜活。这片坐拥玉甑峰、三湖梯田、飞瀑幽洞的土地,曾因高污染企业透支生态账户,而今通过整合自然禀赋与文化基因,培育多元新兴业态,走出了一条“生态保护-业态创新-价值转化”的共富之路。玉甑峰 钱海挺 摄以生态为基底发掘山水人文交织的天然禀赋 白石街道的生态价值转化,根植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积淀。中雁核心区域玉甑峰下龙山湖、钟前湖、白石湖三湖并立,日出时分水汽蒸腾,将峰峦裹入烟云,尽显“仙气”本色。登上下坭梯田附近的观景平台,或者至中雁牡丹园沿小路一直走,便会看到近旁是层层梯田、梯田之下是浩渺的钟前湖。当300多亩田垄灌满水时,正好构成“梯田映湖山”的立体画卷,成为天然的景观地标。 白石的人文脉络同样深厚,800余年历史的“白石会市”延续至今。中雁附近的古村黄檀硐,过去一直是植物染料的原产地,而中雁村则一直是温州特色工艺蓝夹缬成品的出产地,为文化业态开发埋下伏笔。
下坭梯田 赵宇统 摄以创新为驱动催生山水红利转化的多元场景 立足生态基底,白石街道让“山水红利”转化为可感知的旅居体验与民生收益,催生出一批与自然共生的新兴业态。 在“住与食”的升级中,乡村民宿与农家乐成为生态转化的排头兵。西漈村村民钱先生将自宅打造成“农家乐+民宿”,溪鳗、本地鸡等山乡风味吸引沪杭苏的“老客”年年重返、长住半月;赤水垟村的云曼民宿以中亚风情融合本地盘菜宴,规模堪称浙南之最,还能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;“云栖小隐”等精品民宿常年周末满房,节假日更是一床难求,印证了生态旅居的市场吸引力。 在“游与学”的融合中,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形成联动。村企共建的中雁牡丹园串联起“梯田寻耕、仙源问茶、半岭夹缬、蓝田采摘”等研学项目,让游客在农事与非遗体验中亲近自然。 在“古与新”的碰撞中,传统IP焕发新生。焕新后的“白石会市”融入国潮文创、共富乡宴、非遗体验等年轻业态,5天内吸引超百万人次;“非遗小镇”正整合木器、漆器、蓝夹缬等传统技艺,构建“保护-传承-创新-体验-产业”的研学体系,让老工艺对接新市场。
西漈瀑布 王俊男 摄 白石街道的生态价值转化,源于“一手抓保护,一手促发展”的系统性布局。2018年,白石街道果断对数百家规上高污染、高耗能企业实施“关停并转”,为生态修复腾出空间。此后累计投入近亿元,推进50余个民生与生态项目,全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,让“生态账户”从透支转为盈余。 基础设施的完善则为价值转化打通了脉络。3.4公里景区环线即将贯通,衔接玉甑峰、中雁牡丹园等核心景点,形成旅游闭环;温福、杭温、甬台温铁路交汇的乐清新城站加速建设,搭配中雁荡山环线公路、溯溪游步道等项目,让“山上神仙境”信步可达。 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更让村民共享成果。中雁村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,实现水稻与小麦统一种植,亩均增收超2000元;全村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,数千村民从文旅发展中获益。从“塑胶味”到“草木香”,从单一工业到“春赏、夏隐、秋适、冬闲”的全季文旅,白石街道让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密川美丽田园白石鸟瞰 暮色中的中雁荡山,玉甑峰下动车穿梭,杨柳滩边新石器遗址静默矗立,游客与村民在游步道上悠然漫步。白石街道以湖山为卷,业态为笔,绘就了“山上神仙境,山下烟火气”的生态画卷。来源:乐清生态环境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