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东街道有着三万多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慎海片区,提起社区民警陈康乐,几乎无人不晓。这个一心扎根慎海片区的民警,用十四载的坚守,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,成了大家心中最信赖的“自家人”。
01 慎海片区地处城乡结合部,10.2平方公里的辖区里情况复杂。但对陈康乐来说,再琐碎的家长里短,再棘手的急难愁盼,都是他放在心上的大事。 几个月前的一次巡查时,陈康乐得知云海村年近七旬老人林香眉的困境:早年丧夫的她,要独自照顾身患精神疾病、生活不能自理的41岁儿子徐某,家里毫无经济来源,日子过得举步维艰。 “不能让这娘俩难下去。”陈康乐当即决定帮这个家庭申请低保。他一次次上门收集材料,一遍遍跑社会事务办对接,前前后后奔波两三个月,终于为母子俩办下了低保。 可陈康乐觉得“还不够”。他瞅着林香眉日渐佝偻的背,又琢磨起徐某的安置问题。联系康宁医院、办住院手续……直至把徐某送到专业医疗机构接受照护。 如今,林香眉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到了照看孩子的活儿,每月能挣三千多元贴补家用,日子渐渐有了起色。老人脸上的皱纹里,终于有了笑意。“陈警官真比亲人还亲,有事找他总是帮到底。”林香眉提起他,眼里满是感激。 200多面锦旗:
是社区民警最动人的勋章
从警以来,陈康乐有过好几次工作调动的机会,可每次“老陈要走”的消息一传开,村民们都急着挽留。 “老陈要调走?”2012年的那个夏天,这条消息像块石头投进慎海的池塘,激起千层浪。7位村干部攥着联名请愿书找到派出所领导,动情地说:“慎海的治安刚有起色,陈警官可不能走啊!” 那时的陈康乐面前有个“好机会”——调去离家更近的片区,工作强度也小得多。但看着村民期盼的眼神,最终他选择留了下来。 2016年,调令再来时,村民们的消息比陈康乐还灵通。村民们涌到所里说:“老陈是我们家人,红白喜事都缺不了他,不能走!” 再后来派出所要拆分,村民们见了他就念叨“老陈,你可得留在城东所啊!”他笑着答应,转身就向组织递交了申请:“慎海的群众需要我,我就在这儿扎根。”
陈康乐一次次选择留下。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,村里人几乎都存着他的号码,谁家有矛盾、遇难题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给“老陈”。 而陈康乐也见证了慎海片区的蜕变:曾经的“治安洼地”变成了“平安福地”,打架斗殴的少了,笑脸多了;矛盾纠纷的少了,握手言和的多了。而他自己,也从村民口中的“小陈警官”,变成了大家依赖的“老陈”。这声称呼的转变里,藏着十余年寒来暑往的坚守。 这十多年里,陈康乐共计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多达200多面,每一面锦旗的背后,都藏着一个基层民警漫长的为民服务故事:或许是他为社区企业组建了巡逻消防队,或许是他蹲在田埂上调解了两户人家的地界纠纷,又或是他一趟趟跑腿,帮困难家庭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。
如今,慎海社区专门建起“康乐为民工作室”,墙上“用初心践行为民服务,用公心化解家长里短,用暖心解决急难愁盼”的标语,正是他多年从警的真实写照。而墙上还挂满群众送的锦旗,这或许就是一个社区民警最动人的勋章。 来源:山海城东 |